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胡金華 上海報道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目前歐美仍處高發狀態,中國雖然已經逐漸趨于穩定,但經濟難以獨善其身,隨著今年一季度的各項經濟指標大幅回落,國家出臺的穩經濟政策正在不斷加碼,尤其是財政政策變得更加積極,而貨幣政策也在同步配合,各界對于全年中國經濟表現仍表示樂觀。
就在4月20日,央行下調一年期和五年期的LPR利率,這也是自去年8月之后利率改革后,央行在貨幣政策上的一次“大動作”,這次降息對于接下來經濟影響幾何?4月23日,《華夏時報》專訪了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交通銀行原首席經濟學家連平。
連平表示,中國因為防控措施得力,經濟可能在今年第二季度出現好轉,對2020年中國經濟運行沒有樂觀的理由,但也不應該悲觀。而隨著第二季度消費需求的回升、基建等投資項目的開工復產,財政和貨幣政策的積極效應在今年下半年應該就可以看到。
《華夏時報》:新冠疫情對于整個中國經濟的影響預計將持續到什么時候?國內各行業什么時候能夠實現全面復工復產?
連平:疫情影響是全球性的,短期內可能會持續存在。而中國因為防控措施得力,經濟可能在今年第二季度出現好轉。對2020年中國經濟運行沒有樂觀的理由,但也不應該悲觀。
隨著全面復工復產以及一系列由于疫情出臺的減稅降費、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政策落地,企業的生產將進一步恢復。疫情得到控制后的消費也有望逐步回復正常水平,既有利于推動餐飲、批發零售、交通運輸等服務行業的回暖,也會推動汽車制造業等相關消費制造業工業生產的恢復。一系列穩增長、穩就業政策的出臺,加上地方政府專項債的大規模發行,將有利于拉動基建相關制造業的加快生產。不過,隨著全球疫情的爆發,或將抑制需求端的同步增長,二季度產品去庫存或存在一定壓力。因此,二季度工業增速將有限回升。隨著被疫情壓制的消費需求將在二季度明顯釋放,預計二季度消費將逐步回升。近期國家和地方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消費回補措施,也將對二季度社零增速產生提振。
《華夏時報》:在國內經濟下滑壓力大增的背景下,財政與貨幣政策都發生了明顯的改變,您是如何看待這種改變的?財政與貨幣政策的改變對于經濟的正面影響何時出現?
連平:中央對民生問題的關注在疫情期間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下一步則是要在疫情有效防控的前提下,通過財政與貨幣政策積極推動經濟走向恢復。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有必要雙管齊下,即財政政策需要更加積極,貨幣政策則需要加以配合。這主要是由于我們目前所面對的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局面,第二輪的沖擊可能在第二季度后顯現出來,世界經濟走向衰退已無懸念。中國作為世界出口第一的制造業大國,很難獨善其身,出口必定受到很大沖擊。在這種十分嚴峻的形勢下,要保持經濟的平穩運行,尤其是確保就業民生,宏觀政策加大力度進行逆向調節就顯得十分有必要,而且還需要在傳統的政策工具運用的同時創新政策工具。
未來財政要繼續支持投資,包括新型和傳統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2019年所推的減稅降費舉措要繼續落地,而且還要進一步有針對性地推出一些新的減稅降費措施。2020年,財政政策更加積極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赤字率,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規模可達3.5萬億以上。
在貨幣政策方面,去年到今年已經多次降準,降息也在同步推進,市場流動性總體維持在合理充裕水平。接下來,還要促進利率水平、社會融資成本進一步下降,以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比如進一步降準降息,總量上寬松,且還需定向降準、定向再貸款、再貼現等結構性的調節。信貸要加大力度支持國家的重點建設項目。隨著第二季度消費需求的回升、基建等投資項目的開工復產,財政和貨幣政策的積極效應在今年下半年應該就可以看到。
《華夏時報》:央行在4月20日下調了一年期和五年期的LPR利率,這次貨幣政策的大動作,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連平:本次下調LPR利率是MLF利率下調的同步操作,用意首先在于向市場傳遞明確信號,使市場形成利率走低的預期,體現了貨幣政策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政策意圖,而“降息”最主要還在于資產端“降價格”。
2019年四季度以來,央行多次通過逆回購、再貸款、MLF和LPR等貨幣工具利率進行“降息”,甚至還下調了超額準備金利率,而同時保持了存款利率的不變。這樣一方面維持存款基準利率不變,保障儲戶利益,另一方面引導降低貸款利率,通過這種非對稱的降息方式,使得銀行讓利給實體經濟,對沖疫情的負面影響,同時改善營商環境。而從實際的效果來看,貸款利率也確實有了趨勢性回落。3月底,一般貸款利率比去年高點下降0.6個百分點,2020年初以來下降了0.26個百分點,降幅明顯超過了MLF中標利率和LPR的降幅。
《華夏時報》:對于房地產行業而言,在依然維持房住不炒的大前提下,此次降息對這兩大行業的影響會是什么?
連平:顯然,非對稱降息對于銀行業和房地產都有重要影響,但影響方向可能是相反的。對于銀行業而言,在負債價格不降的情況下,資產端下降后收益就減少了,會對銀行的息差形成一定的壓力。但就數據分析來看,目前銀行業是有能力承擔這些壓力的。未來一個時期內,銀行的凈息差還有可能進一步縮小,但考慮到銀行的撥備水平很高,資本充足和不良率處于較低水平,因此一定程度的息差收窄是銀行可以承受的,但也應適度。
另一方面,非對稱降息對于房地產行業而言,應該是一個利好消息。從房地產行業的供給端來看,降息首先是直接降低了房地產企業的融資成本,特別是排名靠前、銀行融資便捷的大型房企;同時降息也會引導市場利率中樞下行,促進流動性合理充裕,中小房企的融資壓力也會有所緩解。考慮到今年土地供應可能提速,房地產企業融資需求會進一步釋放,降息肯定是有利于其融資的。而從需求端來看,LPR利率的下調,住房抵押貸款人受實惠較多,有利于剛需和改善型需求的釋放,是“房住不炒”、回歸住房消費品政策原則的具體體現。
《華夏時報》:業界擔憂,此次降息是促進實體經濟的回復發展,但是實際是很能資金會更多的流入到與地產相關的鏈條上,刺激房價往上升,對此您的看法是什么?
連平:這種可能性確實不能排除。我們看到央行已經著手調查深圳貸款違規進入樓市的案件。降息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實體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房地產也是實體經濟之一,住宅是最為重要的耐用消費品,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然而,疫情下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流動性充裕,資金成本比較低,難免有一些套利分子會動歪心思,套用進入實體經濟的資金進行房地產炒作,對此應該嚴厲打擊。在限制需求政策的整體框架下,只要謹慎管控房價、保持合理的土地供給,就不必擔心房價會出現大幅上漲。
《華夏時報》:對于中小微企業而言,降息的正面作用會有多大?
連平:降息對于企業來說有正面作用,但在不同環境下作用會有所不同。現階段單純的降息是不夠的。需要給主要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銀行體系則應該為中小企業提供短期融資支持。需要貨幣政策更多地推行針對性和結構性的舉措,如定向降準、再貸款、再貼現等工具。對于銀行體系不能覆蓋的部分,要充分發揮中國要素市場資產配置的作用,大型企業在債券市場發債,小型企業可能需要通過信托、三方財富等渠道籌集資金來應對經濟下滑的沖擊。
相比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在非常時期可能更為有效。一方面減稅降費是政府給企業實實在在的補貼,能幫助企業降低經營成本,直接緩解經營壓力;另一方面政府在基建等大型項目上的支出能給中小企業創造新的業務需求,來彌補因疫情原因導致的需求萎縮。
《華夏時報》:您預計年內國家在財政與貨幣政策方面是否還會出組合拳?利率的下降空間還有多大?
連平:疫情的爆發使得財政資源首先應急于疫情的防控,然后才是刺激經濟,這必然需要在原假設的基礎上增添財政赤字。今年地方債額度可能放松至3.5至4萬億,并發行特別國債或新增國債2至3萬億,加上一定規模沉淀財政資金的挖掘,2020年三者加總規模會大幅超過原假設赤字水平,多出來的財政資金將起到刺激作用,拉動經濟增長。而貨幣政策方面繼續以“寬貨幣+重結構+降價格”組合進行配合,重點在結構和價格兩個方面發力,年內可能還會有一到兩次整體或結構性定向降準,也不排除在物價和幣值穩定時降低存款基準利率的可能。考慮到當前銀行業仍有一定程度的息差,進一步下調MLF、LPR尚有一定空間。年內根據對沖需要,LPR還有可能下調30-50個BP。隨著流動性充裕程度提高,也給逆回購利率下調創造了空間,年內可能再進行多次下調操作,全年M2增速可能在10%-12%、社會融資規模增長13%-14%。
《華夏時報》:從長期來看,我國經濟的復蘇前景是如何看待的?
連平:根據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一季度GDP同比-6.8%,低于此前市場預期的中位數-5%。考慮到我國疫情防控效果較好,全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尾聲,逆周期政策力度持續加碼,同時考慮到未來一個時期世界經濟、中美關系等較大不確定性,我們預計二季度經濟增長可能在2%-4%之間,三、四季度可能超過原定的6%增長目標,達到8%-9%,全年經濟增長處在3.5%-4.5%的區間內。
責任編輯:徐蕓茜 主編:秦嶺 |